央视网消息(记者/卢洋):直升机旋翼的轰鸣声打破大兴安岭的寂静,突击队员从30米高空索降而下——这不是军事演习,而是一场对森林大火争分夺秒的竞速抢救演练。2017年,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组建了一支特殊的防灭火队伍——航空特勤突击队。一旦发生火情,特勤突击队队员从接到命令到完成着装、取装备、登上飞机优配合伙人,须在3—5分钟内完成,30分钟内抵达火场。森林防灭火,为何要成立这样一支分秒必争的特勤突击队?这一切还要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莽莽的大兴安岭林海说起。
用空中力量,守护绿色家底
山高坡陡、腐殖层厚、林木茂盛……复杂的生态环境,使得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同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一起,成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关键战场之一。内蒙古森工集团应急事务部部长闫志刚向记者介绍,大兴安岭林区地处北方针叶林带南延部分,多由松、杉类植物构成,这类植物油脂含量较阔叶林更高,让当地本就频繁发生的雷击火有了更多可燃条件。
大兴安岭地区路网密度低,进兵慢,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安排每120公里有直升机驻防巡护,并确保飞机和机上队员能在30分钟内抵达火场,完成火场侦察、吊桶灭火、兵力物资输送等任务。下午16时,特勤突击队二中队三班战士刘超伟在演练中从距地面30米左右的直升机上索滑降到地面。当刘超伟所在的小队朝记者走来时,队员们身上还背着重约50斤的风机、油壶、背囊、绳索等工具。
展开剩余79%刘超伟告诉记者,当空降到树高林密的原始森林,或是距离火源地不到一公里的森林火场时,由于局部小气候影响,飞机可能会遇上不稳定气流,索降时人会上下左右摆动,第一次实战滑降时,他感到很紧张。
“但是每次执行任务时,队长都是第一个滑降,帮助大家克服对森林里未知情况的紧张,并在着陆以后为大家分析火情、火势方向,给予安全保障。”刘超伟还记得,2018年,在一次持续了三天三夜的扑火任务中,他和战友们所带的物资包里只剩下一个包子和一瓶水。“第三天的时候所有人都已经没有其他食物了,但大家就是一个人让给一个人,都不舍得吃,到了最后下火场,一看,这个包子还在。”
作为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航空应急救援飞机的一位机长,程帅的工作是运送特勤突击队员飞抵火场。他告诉记者,每当火情发生时,受烟雾和天气等因素影响,他们很难定位起火点,“还会伴有一定的飞行危险”。为保障安全,内蒙古航空护林局会结合各飞行基地驻场航空器情况、火场实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飞行计划:各飞行基地清晰划分管制通信区域、有序完成空中指挥交接、灵活组织复训人员第一时间进入火场执行直接灭火或开辟机降场地任务等,充分发挥战队一体化灵活、机动的特点。
程帅和机组成员/记者拍摄
水与火的较量,莫尔道嘎的创新战法
除了如鹰隼俯冲般自上而下的空降灭火队伍,在火线前沿,还有一支如清泉般灵动的力量——莫尔道嘎地区的“以水灭火中队”。2024年春夏季,莫尔道嘎地区发生17场森林火灾,其中16场采取以水灭火的方式被成功扑灭,扑灭率高达94.1%。
谢乃臣是莫尔道嘎森工公司应急中心副主任,他向记者展示了这支中队所配备的主力泵、移动蓄水池、8000米水带等完备的作战装备体系。2017年以水灭火中队刚刚组建时还只有30人,是平均年龄超50岁的“灭火老兵”,发展到如今,队伍已经展现出现代化、专业化的面貌。
在实战中,这支中队逐渐摸索出了“1325”以水灭火战法,解决了灭火时寻找水源的关键问题:第“1”时间抵达火场;从自然溪流、挖掘蓄水、水车运送“3”种方式中确定最佳供水方式;输水时采用短距人力敷设与长距履带车辅助敷设“2”方法并用;在用水环节达到水进火场、合理分水、力争覆盖、助力三无、统筹兼顾的“5”项目标。通过立体化搜寻水源,精准规划水带敷设路线,甚至自主设计、改进装备,队伍大大提高了找水和输水效率。
随着一次次在扑火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以水灭火中队扩充至50人,设立了2支分队,并配备了防火的履带式装甲车以开辟林地,最快进入火场。莫尔道嘎森工公司应急事务中心党委书记赵坤表示,在去年6月27日的一场实战中,因为水源近、到达火场速度快,灭火队员最终把火场范围控制在了1.6公顷内,大大减少了森林火灾可能造成的植被损失。
预防为先,构建全民防火墙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森林草原火灾起数再创历史新低,全年发生森林草原火灾295起,火灾数连续4年控制在千位数以下。2025年2月下旬,全国安全生产和森林草原防灭火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坚持把预防作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呼伦贝尔市森林消防支队,记者了解到,呼伦贝尔市每年4月16日都会举行“百车千人万里行”防火宣传活动,1000多名宣传员和100多辆消防车,深入到各旗市区、乡镇主要街道、公园广场、旅游景区、厂矿企业、学校和牧区等地开展宣传;该支队利用驻防分队的地理优势和少数民族指战员的语言优势,派出理论宣传文艺“轻骑兵”,走进牧区和边境一线,给当地居民讲解森林草原防灭火知识。
鄂温克族队员阿米拉4年前成为了鄂温克族自治旗应急综合救援大队的一名扑火队员,在空闲时间,他创作了十几幅木板雕刻作品,记录了所在救援大队从接到灭火任务、到达火场到团队合作、扑灭火情的全过程。阿米拉的名字翻译成汉语是“饱含生命力”的意思,他告诉记者,自己创作的初衷是因为“消防工作不容易,很想把它们记录下来”。
阿米拉介绍防火主题的木板雕刻作品/记者拍摄
在阿米拉的一幅作品中,他左手牵着孩子,右手握着扑火工具,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的大火。阿米拉的爱人在外地工作,照看孩子的衣食起居这一不小的担子就落在了阿米拉身上,这意味着他不仅要履行作为救援队队员的工作职责,还要承担家庭的责任。但在他看来,这幅画中左手和右手的责任是统一的,因为“护住了我们的森林、草原、动物,也是守护了我们自己的家”。
走进内蒙古大兴安岭的防火前线,记者见证了从天空到地面的立体防护网。无论是高空中的直升机机长、特勤队员,还是地面上的消防队员、宣讲员优配合伙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与责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防灭火工作的昂扬篇章。
发布于:北京市互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